“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财政经济发展面临困难较多、挑战较大的五年,也是我市财政发展最快、民生得实惠最多、公共财政特色最彰显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财政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克服经济下行、政策性减收等因素影响,积极组织收入,主动培植财源,推动收支规模迈上新台阶,呈现出“三量齐升”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财政“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一是收支总量提升。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139.6亿元增加到2015年302.8亿元,年均增长16.7%。2012年突破200亿元,2015年又突破3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51.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28亿元,年均增长19.8%。财政支出保持高增长势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由2010年的165.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75.8亿元,年均增长17.8%。县级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截止2015年全市已有6个县市区财政收入过10亿元,其中1个过20亿元,1个过30亿元。财政支出有11个县市区过10亿元,其中过40亿元的1个,30-40亿元的5个,20-30亿元的1个。
二是收支质量提升。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7.2%上升到“十二五”末42.3%,提升了5.1个百分点;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5%,提高了1.4个百分点。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性支出得到较好控制,重点支出保障有力。2015年全市涉及民生的支出274.3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73.8%,比2011年提高4个百分点。“三公”经费连续5年只减不增。
三是收支均量提升。全市人均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2550元提高到2015年的5380元,增长了111%;人均财政支出由3019元提高到6676元,增长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