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省许多地方正按照村级财务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和管理权“五权不变”的原则,逐步推行“村帐乡代理”改革。其中取消村级会计和银行账户,设立村级财务报账员,对村级财务实行报账制,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报账员是管好用活村级资金的“第一道防线”,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但根据笔者对本地情况的调查,目前村级报账员队伍中不同程度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年龄偏大者居多,年富力强者少。二是当“好好先生”的多,敢于坚持原则的少。不少报账员认为自己是“撑不动的土船”,碍于情面,对一些违规开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二是能力素质平庸者多,业务熟练者少。相当一部分报账员是“半路出家”,水平不专业,甚至根本不懂财会业务,带来了坐收坐支、白条抵库、票据管理混乱等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建议从“把好四关”入手,切实加强对村级财务报账员队伍的建设:
1、把好“进人用人关”,配强力量。古训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乡镇、街道应高度重视村级报账员队伍问题,抓住村级换届契机,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将处事公道正派、群众威望高、了解理财常识的党员、群众选进支村两委班子,并侧重于队伍的年轻化。村级报账员不得由村支书、村主任兼任,并且一经确定后,要避免频繁变动。
2、把好“教育培训关”,提高素质。目前,尽管通过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等方式,部分报账员的业务能力有所提高。但毕竟大多数报账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难以胜任不断变化的农村财务工作形势。因此,建议上级出台农村财会人员从业资格证管理办法,将村级报账员纳入农村财会人员队伍建设体系;紧贴村级财务需求,为报账员“量身订做”培训教材;解决师资力量、培训经费问题,定期组织报账员进行政策辅导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报账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3、把好“激励约束关”,激发活力。报账员的误工补贴应合理确定,予以保障。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订村级报帐员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实行年终报酬与工作绩效挂钩。乡镇政府要经常组织开展报账员业务竞赛活动,对作风正派、业务精通、工作扎实的村级报帐员要予以表彰奖励,积极推介典型、弘扬先进;对不作为、乱作为的,要及时调整岗位,保持队伍的纯洁性。
4、把好“指导督查关”,规范行为。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应积极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管理村级财务的职能,通过走访调查、现场指导和随机抽查等方式,帮助村级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对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财务问题,要做到未雨缪绸,提前介入,防止事态扩大升级。特别是群众反映较多、涉及面广的问题,要决不留情,一查到底,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平江县财政局刘湘平、黄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