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2-05-17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县区动态

“公共财政之舟”扬帆远航 ――平江县财政改革与发展五年回眸

来源:岳阳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13-03-05 浏览次数

80多亿资金陆续投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实事等领域,20多个财税专项清理序次推进,10多项财政改革大刀阔斧进行……5年来,湖南省平江县财政,以责任为桨,以激情为帆,开启了“公共财政之舟”的壮丽航程。

“实力财政”渐行渐近

2011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完成143亿元、6.03亿元,增幅再创历史新高;金融机构存款首破100亿元,小车购置、用电量、农民建房等指标均排名岳阳市第一……

在高手如云的县域经济赛场,一个老区县、国扶县以“富思路”实现了惊人起跳。

夯实基础,打破“瓶颈”。直接投资1900万元、担保贷款4000万元,确保G106平江段改造如期开工;安排S308平江段改造前期工作经费800万元;争取财政部追加207省道改造资金7500万元……县财政通过预算安排、盘活资产、发动捐资等方式,累计筹资20多亿元,不仅有力支持了境内国、省道建设,还支持实施通畅、通达工程2764公里,彻底打破了交通瓶颈,使平江融入了长株潭1小时经济圈。

扶强工业,打造“洼地”。县财政用活担保融资、以地生财等调控手段,先后筹资3.8亿元,完善了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目前,入园企业已达75家,财源“洼地”效应逐步显现。

用活税收返还、财源贴息、争资争项、考核奖励等措施支持发展。这些年,该县共办理利废企业退税7000多万元,争取企业技术改造资金7500万元;每年安排招商引资奖励、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2000多万元;每年列支旅游发展基金300万元,支持“旅游强县”。此外,还实行财政公存款与金融机构县内信贷投放增长挂钩制,有效衔接了县域经济的资金链条。

财税与经济良性互动。2007年,平江财政总收入才3亿元,2012年迈上8亿元台阶,5年间划出了一条漂亮的上扬曲线。

“民生财政”掷地有声

5年来,平江民生领域的支出达62.3亿元,占比达77.5%

新农村的画卷更靓丽了。5年间,平江县累计通过“一卡通”发放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涉农补贴37项,资金达7.4亿元;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7.17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12万亩,新增粮食产能9650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覆盖到了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200余口水库完成除险加固,40多万群众用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社会保障网”织得更密了。5年来,全县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累计完成14.53亿元,年均增长29.2%,初步建立了涵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以及社救、救灾、优抚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该县在全省率先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13万多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有了养老金;2011-2012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相继启动。社会救助不断扩面、提标,累计发放五保供养金、城乡低保、伤残补助1.6亿元,为近6万户低收入家庭送去了温暖。

“健康防护墙”筑得更牢了。5年来,该县医疗卫生支出以年均52.1%的速度递增,2011年达到3.3亿元,建立了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民政大病救助“四位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2011年,全县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4.34万人、21.83万人,实现了城乡居民全覆盖;农民在乡镇住院补偿比例提到90%,药品“零差率”改革延伸到村级,住院费用降低了30%

5年共投入教育经费15.9亿元,年均增长23.5%,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1.26倍。在此期间,平江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累计拨付“两免一补”资金1.48亿元,落实普高、中职助学金3242万元,确保了贫困学子“一个都不少”;争取投入校舍建设改造资金1.06亿元,把“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诺言践行到大山深处。

随着1万多套廉租房、公租房、棚改房和7009户农村危房改造的相继竣工,部分住房困难家庭从此有了一个“安乐窝”。与此同时,县财政还挤出财力支持“平安平江”、“三城同创”、城乡环境整治等民生实事,公共财政的骨架变得越来越“丰满”!

“绩效财政”步步为营

财政资金流量大了,群众实惠多了,财政部门的责任也更重了。“必须形成财政‘大监管’格局,严守资金安全与干部安全的底线,当好公共财政的忠实卫士!”平江县财政局局长余雄表示。

改革先从源头抓起。2006年,该县211家预算单位依次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笼子,撤销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205个,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使过去发工资都困难的“穷摊子”,变为了调度资金促发展的“蓄水池”。特别是通过财政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搭建的“大平台”,该县成功实现了财政资金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支付、网上查询“一条龙”跟踪管理,5年累计集中支付财政资金88.3亿元,集中支付率达94.7%,在全省创造了国库改革的“平江模式”。

2010年,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开,全县所有单位的运转经费和工作人员待遇实行“一把尺子”,过去县乡之间、单位之间财力苦乐不均的现象从此扭转。

县财政从制度建设入手,打出节支控支的“组合拳”,“抠”出了明显效益:5年来,政府采购完成6.96亿元,节约资金1亿元;投资评审审减节约财政资金2.87亿元;财政监督检查查处“小金库”12只,收缴和处罚入库违规资金1697万元;厉行节约、接待会议定点、公车定编等一起发力,年均节支3000多万元。

财政预决算、重大民生资金和县直单位“三公经费”统一公开;通过招、拍、挂措施归集土地收入6亿元、公开处置国有资产2.3亿元……在构建阳光政务的航程中,老区的“公共财政之舟”稳健前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