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平江财政全力支持产业、就业及消费扶贫工作,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确保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全力推进产业扶贫。紧紧扭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之策。突出扶优扶强。通过培育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村,突出龙头带动、政策推动、利益联动的方式,累计实施重点产业项目12个,建设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7个,打造特色产业重点村53个,扶持近8万贫困对象获益。全县新建高山有机茶基地1.26万亩,全县良种茶园面积达到6.57万亩,年产值达5.8亿元;新造油茶1820亩,低改油茶7万亩,全县油茶总面积达50余万亩。培育新型业态。积极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扶贫产业发展逐步走向多样化。先后引进中惠旅集团、广州大浪集团、北京中和慢城公司等企业,投资开发石牛寨、亚马逊水上乐园、自在平江等一批经典景区,全县对外运营景区达到18家,帮助2.8万名精准扶贫对象稳定脱贫。发展庭院经济。针对贫困群众自身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支持群众发展扶贫产业,今年已累计发放1.1亿元。除县城、乡镇集镇安置以外的红黄卡户,每户发放鸡苗50羽,户均可增收5000元。同时,对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给予300-1000元不等的到户奖补,扶持贫困群众因户制宜发展庭院经济。
全力推进就业扶贫。坚持把稳岗就业作为克服疫情影响,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重要抓手。一是优服务促就业。具体为三个到位,即宣传引导到位,通过在县乡设立政策宣传点,发放就业政策清单资料,上户宣传解读等形式,让每一位贫困劳动力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跟踪管理到位,对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进行摸排核实,做到结构数量、意向意愿“六清楚”,对未就业、待复工的贫困劳动力实行精细服务和跟踪回访,做到 “村村建台账”。政策落实到位,打好“减+免+返+补+扶”组合拳,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今年已向贫困群众落实交通补助补贴、生活补贴等政策资金927万元,发放创业贷款252笔 3072万元。向企业落实减免养老、工伤、失业保险费和稳岗返还等政策资金超过9200.49万元。湖南卫视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平江“点对点”就业帮扶活动进行了报道。二是提技能促就业。除组织贫困劳动力参加挖机、电工、焊工等工种的培训外,平江县将家政服务、刺绣技能等简单易学、收入较高的培训项目作为重点,努力打造“平江月嫂”“平江绣娘”等地方特色品牌。疫情期间,平江县在全省率先开展网络培训,做到培训标准不变、学习质量不降、补贴额度不减。今年已举办就业培训班60期、77个班,参加学员3686人,已结业55期、71个班,结业3427人。其中,培训贫困劳动力640人。三是拓渠道促就业。推进就业招聘,疫情期间,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官网、官微平台作用,线上向贫困劳动力推送企业212家、岗位12000余个,成功人岗匹配2719人;线下组织96家县内外企业到乡镇举办现场招聘会25场,达成就业意向7287人。推进就近就业。全县建设扶贫车间67个,挂牌认定就业扶贫基地13个,开设生态环保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岗位6269个。推进劳务协作。与长沙市芙蓉区、浏阳市、望城区分别建立区域劳务协作关系,与蓝思科技、碧桂园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常态化用工对接机制。累计输送贫困劳动力5924人。截至目前,全县68178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中,已就业55891人,就业率82%,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人数52773人,稳定就业率94%。
全力推进消费扶贫。依托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打下的坚实基础。一是拓展线上渠道。在“湖南省消费扶贫公共服务平台” 扶贫“832平台”上线县内扶贫企业、扶贫合作社40余家,上架扶贫产品200多个。对接天猫、京东、公益中国等10多家知名电商平台,累计上线产品平台销售额达到3亿元;策划了湖南卫视、腾讯直播等形式多样的网络营销活动。在湖南卫视《出手吧,兄弟!》扶贫直播中,平江豆干5分30秒卖出了160万包,排名10个县市区第一。二是做精展销平台。举办中国休闲文化食品节、消费扶贫展览会等系列农特产品展销活动,全力扩大销售“窗口”。今年8月7日举办的平江县首届水果采摘节,累计线上线下销售水果160万斤,解决了果农担忧的水果丰产滞销问题。建设省消费扶贫示范中心平江生活馆、县级消费扶贫馆,9月份两馆销售额达50万元。在世纪华联等3个超市建立专区,上架产品30余个。三是做实定向采购。开展扶贫产品“六进”活动,鼓励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定向采购农特产品。目前,我县已有50多家单位食堂与扶贫企业、扶贫合作社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动员后盾单位购买贫困户的农产品,全县单位采购额达3000多万元。在消费扶贫的助力下,截至目前,全县农产品网上销售4.7亿元,同比增长25.7%。其中通过湖南省消费扶贫公共服务平台销售和认定的有1.7亿元,帮助1.47万户、5万多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