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第八章 财政政策

来源:岳阳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08-11-12 浏览次数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内涵

��财政政策的含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赖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所谓财政政策,通常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与财政制度、理财原则、财政法律法规等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财政政策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财政政策目标,二是财政政策主体,三是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目标,就是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或产生的效果,它构成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具体如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等。目标的选择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财政政策主体,就是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财政政策工具,就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方法。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税收、公债、经常支出、资本支出、转移支付、贴息等。

��财政政策的分类

��1、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须借助外力就可产生调控效果。这种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的自动稳定性。二是财政支出的自动稳定性。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汲水政策和补偿性政策都是典型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汲水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靠财政安排一定的投资以使经济恢复活力的办法。补偿性财政政策,或叫周期性平衡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以繁荣年份的财政盈余补偿萧条年份的财政赤字,财政收支平衡以年度为目标变为从整个经济周期来考察。

��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区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赤字的方式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方式实现。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

��财政政策的功能

��⑴导向功能,通过调整物质利益进而对个人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调节来引导国民经济的运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导向,二是间接导向。⑵协调功能,是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和调节能力,它可以协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⑶控制功能,指政府通过调节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⑷稳定功能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恒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财政政策的基本特征

��①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统一;②集经济、法律等手段于一体。财政政策既是一种经济手段,同时又具有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特性。③间接性与直接性相结合。

 

��第二节 现代财政政策的基本目标

��现代财政政策的基本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公平分配、国际收支平衡等。

��充分就业是指合乎法律规定条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有报酬的工作。

��在经济生活中,一般存在四种失业:①季节性失业;②磨擦性失业;③结构性失业;④周期性失业。

��物价稳定,一般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经济增长是要求经济发展保持一定的速度,不能停滞或下降。

��公平分配是指一国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在一定社会道义规范下承认既有差距,又注意均衡协调。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往来,包括进口、出口、资本流进流出等,用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和反映。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会影响国汇率的稳定。

��第三节 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公债和预算。

��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收入形式,将民间的一部分资源转移到政府部门,由政府进行重新配置,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税收调节总供求的关系,主要通过自动稳定政策和相机抉择政策发挥作用。税收收入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乘数效应。所谓税收乘数,就是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引起国民收入更大幅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可用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值反映。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利用国家资金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这种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形成和增加具有重要影响。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减,将引起国民收入倍数的增减,这个倍数,就是支出乘数。

��购买支出是进行需求管理的有效办法。政府的购买支出,可分为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两大部分。

��转移性支出,又称转移支付,这种做法是政府不直接到市场上进行购买,而是把财政资金转移到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等上面,接受转移资金的企业和个人去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社会保障支付是将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低收阶层。为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反经济周期的主要政策工具。财政补贴也是一种转移支付。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性补贴,一类是消费性补贴。

��国债作为国家利用信用方式筹集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两种效应:即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所谓国债的流动性效应,是指通过调整国债期限结构和发行对象来改变国债的流动性程度,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资金流动总量。

��所谓国债的利息率效应,是指通过调整国债的利率水平和供求状况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变化,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或抑制作用。

��预算是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制度计划,它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预算作为一种政策工具,主要指中央预算。预算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财政收支规模和差额上。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什么是货币政策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和实施的有关货币供应和流通方面的方针、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主要运用三大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

��所谓法定存款准备金,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后,必须按法定比例保留准备金并存入中央银行。为了避免商业银行因放贷过多而造成支付危机,中央银行利用存款准备金有效控制派生存款的数量,从而控制货币供应总量。派生存款总量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即在法定准备金率较高时,银行派生存款较少;在法定准备金率较低时,银行派生存款较多,而且法定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动,都会带来派生存款数量和货币供应量的较大变动。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做法。

��再贴现率,实际上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支付的利息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以调节货币供应量与利息率。

��除了上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外,还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规定分期付款和抵押贷款的条件、存款利率限额、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等。此外,中央银行还可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影响商业银行行为。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之间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进而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从影响货币总量的角度,货币政策也可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三种类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两个手段协调使用,可以有效地调节利率、投资、国民收入、储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从而使国民经济达到均衡状态。

��财政政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调节国民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特别是在调节级差收入、调节贫富悬殊、避免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②弥补市场缺陷,对私人不愿投资和私人不适合投资的领域有效发挥资源配置功能。③通过税收优惠、转移支付等手段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④通过财政收支变动,调节社会总需求;⑤通过运用国家储备、财政补贴等措施实现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调控,克服经济和社会困难,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⑥财政支出政策直接刺激消费和投资,见效快,时滞短。

��货币政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通过调控货币供求总量,保持社会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②对调节物价总水平的作用突出。③通过利率变化,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从而引导储蓄倾向和投资倾向的相互转化。④货币政策的操作是一种经济行为,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财政政策相对于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不如货币政策直接,前者一般只是改变总量中的比例和分布,后者则直接作用于总量。②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力度大,但容易对市场机制产生冲击力,而货币政策与市场机制结合紧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比较平缓,不易引起剧烈震动。③财政政策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缺少刺激力,因为它的作用过程主要不是靠经济行为主体的竞争,也不是靠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④财政政策制定既是一个经济决策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决策过程,需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实行起来不那么容易。

��货币政策相对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表现在:①货币政策对于弥补市场机制缺陷,推动各部门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不如财政政策来得直接和有效。②货币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难以直接有效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下单靠货币政策难以有效解决问题。③货币政策难以解决国民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一般有四类组合形式:①松的财政征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大量闲置的情况下,宜于选择这种政策组合,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调控力主过大、过猛,也可能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②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这种政策组合可以用来治理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调控力度过大、过猛,也可造成通货紧缩、经济停滞甚至滑坡。③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诳应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④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大量的财政赤字。紧的政策措施和松的政策措施有时是相互补充的。在对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调节时,需要考虑它们的结构情况,而不能简单地运用松或紧的政策措施。同时还应注意到,调节需求的措施容易迅速奏效,而影响供给的措施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见效。

��第五节 我国财政政策走势的思考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1998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与货币政策相配合,以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反周期调节。二是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专项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使其资本金充足率达到了“巴赛尔协议”和国家商业银行法规定的8%的水平,增强了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也有利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动作。三是分批提高纺织原料及制品、纺织机械、煤炭、水泥、钢材、船舶和部分机电、轻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免、抵、退”税收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对一般贸易出口收汇实行了贴息的办法。四是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实行在规定的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五是清理涉及企业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分三批取消不合法、不合理基金、收费共计727项,减轻企业负担370多亿元。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应和空间是十分有限的。一是受经济税收环境的制约。二是受税制结构的制约。三是受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过低的制约。

��长期财政政策的思考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作为长期政策,长期仍应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1、经济资源的有限性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作为长期政策

��2、经济持续增长的实现最终取决于消费的拉动作用,从需求的角度看,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3、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实现经济长期“高增长、低通胀”的一个重要前提。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石,是一项符合国情、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今后一个时期继续保持经济“高增长、低通胀”态势的重要前提,必须长期予以坚持。

��4、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较低的情况下,不宜过分扩大发债规模。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关系,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长期的方针与相机抉择的政策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作为一项长期政策予以坚持,在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趋势没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就应当实施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财政政策将做适当调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都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许多相同之处。首先,二者的目标一致,都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其次,无论是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还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都必须以增收节支为基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