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建立农村社保体系财政投入需多少

来源:岳阳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08-11-12 浏览次数
       从目前各地试行的范围来看,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户保养四项制度。根据现行的制度框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成本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成本。
        在现阶段实行“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扶持”的办法是符合农村实际的,这里关键是要把握好“为主”、“为辅”、“扶持”的度。针对目前集体补助比重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应适当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假定实行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被保险人按月支付保险费用,农村养老保险费用按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缴纳,可由参保农民出资大部分(约50%),由农村集体经济出资中部分(约30%),由国家财政出资小部分(约20%)。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月均纯收入271元。按10%缴纳养老保险费27.1元,其中财政出资20%,实际月金额为5.42元,财政年出资65元。全国农村的劳动力总量约4亿人,财政年出资总量将达到260亿元左右。
同时需要考虑的是,我国农村目前还有6000多万65岁以上的老人,这部分人群是不可能实行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而必须实行收现付制的。按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理论标准,即每人每年需要给付大约911元养老金(月均76元),全年需要资金546.6亿元。考虑到农村老人还有土地保障以及家庭子女保障的因素,国家不应也无法全部包下来。可行的办法是:农民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与财政补助保障结合起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承担60%,财政补助承担比重可以逐步调整。就按40%比重计算,各级财政需要投入资金218.6亿元。


        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财政成本。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个重要创新之处,是对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筹资及其数量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务院规定,从2006年起,对每位参保农民中央财政出资20元,地方财政出资20元,参保农民出资10元。并逐步扩大试点覆盖面,2006年达到40%,争取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确保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总体目标。我国现有农村人口8.7亿人,按40%的农村人口参加农村医保,需要各级财政投入129亿元;按80%的农村人口参合,每年需要各级财政投入258亿元;若全部农村人口参合,则需要各级财政投入资金322.8亿元。


        三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财政成本。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2005年, 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线标准为685元左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也降至2365万,占农村人口的2.6%。这些贫困人口主要是缺乏正常的劳动能力或基本生存条件的人群,他们的人均纯收入约为580元左右。如果按照绝对贫困线标准对农村绝对贫困人群进行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各级财政需要投入资金24.4亿元。
但是,从理论上讲,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需要考虑四个主要因素:维持农民最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物价上涨指数和地方财政和村集体的承受能力。1996年,国家确定的全国农村贫困线标准是基本生活费支出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5%。2005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按28%计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应当确定为911元。假定绝对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仍然为580元,每人每年需要财政补差331元,全国绝对贫困人口仍然按2365万计算,则需要财政补差总量为78.28亿元。


        四是农村五保户供养的财政成本。
        目前我国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户计570万人。但调查显示,截止到2004年底,只有328万户农村五保户得到了供养,其余242万户农村五保户(占比高达42.5%)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救助。按照不低于上一年当地村民一般生活水平合理制定五保户供养标准的原则,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85元,全国符合供养条件的农村五保户计570万人,按此计算,2005年我国农村五保资金需求量为124.5亿元。
        以上四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建立,各级政府财政大致需要投入资金1000亿元,占2005年全国财政支出33708亿元的3%,相当于2005年国民生活总值182300亿元的0.55%;也只是相当于2005年全国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财政支出3649亿元的27.4%。财政投入并不是很大,但却能使占全国人口60%左右的群体因此广受其益,并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张启良 曾纪发
¬                                                                     ――节选自《中国信息报》2006.6.14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