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水笑写华章
——
建国
60
年来岳阳财政事业成就综述
星移斗转跨时序,历经沧桑铸辉煌。当举国上下正以各种方式向国庆六十周年献礼的时候,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共同品味岳阳财政事业在科学发展中绘就的壮丽篇章。
(一)实力财政篇
从
371
万到
71.1
亿
——
千淘万漉虽辛苦
,
吹尽狂沙始到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与改革步伐的加快,岳阳财政在曲折中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市实行的是中央统收统支财政体制。
1952
年,全市预算内财政收入仅为
371
万元。随着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县域经济迅速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度增长。
1958
年,境内
5
县(平江、湘阴、岳阳、临湘、华容)财政收入比
1952
年增长
4.5
倍。随后,在
“
大跃进
”
期间
“
高指标
”
、
“
浮夸风
”
的影响下,
1961
年、
1962
年全市预算内财政收入分别比
1960
年下降
43%
和
34%
,进入经济困难时期。
一波多折,跌宕起伏。
1964
年岳阳专区建立,是时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期,经济恢复甚快,财政收入亦随之大幅度增长,
1964
年、
1965
年分别比
1963
年增长速度
16.7%
和
23.7%
。
1966
年
“
文化大革命
”
开始,生产受到冲击,财政收入连年下降。
1971
年,长炼投产,新增大量税收,财政收入反降为升,当年全市完成预算内财政收入
1998
万元,首次逼近
1
亿元大关,比
1970
年增长
58%
。
改革春风拂面来,财政气象焕然新。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市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财政事业获得无限生机。
1986
年,撤销岳阳地区,实行市管县财政体制,再次给财政发展增添活力。
1994
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大、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财政改革。由于财力明显下移,全市财政收入由此步入了稳定高速增长时期。
1998
年首次突破
10
亿元大关,完成
10.6
亿元;
2001
年成功闯过
20
亿元整数关口,完成
22.5
亿元;
2003
年登上
30
亿元新台阶,完成
33.3
亿元
……
特别是近几来,在
“
民本岳阳
”
执政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随着一系列推动经济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实施,财政服务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发展环境日臻完善,招商引资好戏连台,三次产业齐头并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呈现出
“
产业兴旺、强势崛起
”
的良好局面,财源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2005
年以来,全市财政收入几乎是每年以
10
亿元的增量递增。
2007
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
60.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3%
,收入规模由全省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
2008
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仍然完成财政收入
71.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6%
,高于全省平均增幅
1.1
个百分点,比
1952
年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
1915
倍!
时间是最伟大的评论家,数字是最有力的说服者。节节攀升的数字,既反映了岳阳财政从
“
吃饭
”
到
“
发展
”
的变化,又见证了岳阳经济从
“
跟跑
”
到
“
领跑
”
的跨越,也预示着岳阳在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民生财政篇
从
525
万到
112.8
亿
——
不辞辛苦求普惠,但愿苍生俱饱暖
1952
年,全市财政预算内支出仅为
525
万元。几乎难以想像,如此低水平、小规模的财政支出如何保障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民生之计,国之大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岳阳财政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明显推进了以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008
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支出
112.8
亿元,比上年增长
32.9%
,比
1952
年增长
2147
倍。支出规模的做大,一方面得益于自身
“
造血
”
功能的不断增强,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凝聚了中央和省级的关怀。
2008
年,全市争取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资金
71
亿元,比
1952
年的
78
万元增长了
9000
多倍!
——“
农有所补
”
。
岳阳作为农业大市,建国以来全市农村发生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
2002
年,我市按照
“
减轻、规范、稳定
”
的方针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为全市农民减负
23491
万元,人均减负
49.38
元,减负率为
38.3%
。
2005
年更是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市
400
万农民依法彻底告别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在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的同时,面向国有农场农工和湖区农民的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和进一步减轻湖区农民负担综合改革同步推进,两项改革直接为农民和农工减负
8000
多万元。此外,我市还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
2008
年全市还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
5.39
亿元,让种粮农民直接得到了实惠。
2008
年,全市
用于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经费达
7800.37
万元,村平
2.37
万元
/
年,共惠及全市在职村干
12123
人、离任村干
9467
人,进一步提高了村级干部待遇。
——
“
学有所教
”
。
教育为民生之基。近年来,岳阳财政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促进了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在
2007
年全部免除
55
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
2008
年度又免除了
5
万名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全市共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1.92
亿元,其中市本级配套
1090
万元。
2008
年度全市安排资助普通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费
5921
万元,其中市本级共安排资助资金
108
万元。
2008
年,全市共安排义务教育阶段维修改造资金
2.69
亿元,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
2008
年对职业教育拨款达
5000
万元以上,市本级另外安排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配套
1500
万元,保证了促进
职业教育发展有关政策的落实,扶持了一批重点职业学校建设。
2008
年,全市
“
普九
”
化债开始破题,全市积欠
10
多年之久的
52527
万元农村义务教育
“
普九
”
债务在
2009
年
9
月份可全部化解完毕。
——
“
劳有所得
”
。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加大援助帮扶就业,完善机制稳定就业,积极稳妥推行小额贷款担保、再就业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
,
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确保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到了实处。
2006
年
7
月,我市出台市政府购买岗位援助就业困难对象方案,至
2009
年
3
月,全市累计援助
6236
户,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达到
100%
。
2008
年,全市共投入再就业资金
1.8
亿元
,
其中就业援助支出
3500
万元
,“
两金
”
补贴
6596
万元,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14.47
万人,新增城镇就业
5.74
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
3.03
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达到
9.76
万人。
——
“
病有所医
”
。
医疗是与千百万老百姓最直接、最贴近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岳阳财政致力于支持破解城乡居民
“
看病难、看病贵
”
问题。自
2003
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以来,至
2008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到全市有农业人口的
11
个县市区,全市筹集新农合基金总额达
52650.4
万元,先后有
199.41
万人享受了合作医疗补偿,补偿总金额达
4.33
亿元。
2008
年,我市又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填补了城乡居民医保的最后一块
“
空白
”
。当年度,全市
12
个县市区共参保
68.65
万人,参保率达到
63.3%
,
22870
人次享受到城镇居民医保住院补助,补助金额达
2822
万元。推行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也是切实解决
“
看病难、看病贵
”
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至
2008
年底,全市已创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8
个,服务站
37
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
90%
以上,人口覆盖率达到
100%
,基本形成了全面覆盖、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大大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我市还着力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2004
年至
2008
年共利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资金
7800
万元,对全市
175
所乡镇卫生院全部进行了一轮改扩建;投入
1800
万元,对
136
所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进行更新;投入约
800
万元,培训
5000
余人次农村卫技人员,使农村卫生机构软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大大提高了农村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服务条件。
——
“
老有所养
”
。
为了让生活无依的老年人安度晚年,我市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老年人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供养标准不断得到提高。到
2008
年底,全市建有福利院
7
所、敬老院
166
所,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比例为
18%
,五保对象平均供养标准为
1000
元。其中,
2008
年全市改扩建乡镇敬老院
55
所和
“
五保之家
”95
个,实现了乡乡都有敬老院的目标。
——
“
困有所济
”
。
我市城市低保对象在
11.4
万人左右,中心城区的低保标准为
220
元,县市区低保标准为
180
元。
2008
年,全市城市低保人均补差达到了
130
元(含物价补贴),全年发放城市低保资金
1.8
亿元;农村低保保障比例达到
3%
,月人均补差
40
元。
2009
年,全市农村低保将实现
“
应保尽保
”
。
2008
年,我市共实施大病医疗救助
24.19
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
965.4
万元,正在探索和建立
“
资助参保、住院医疗、门诊医疗、临时医疗、慈善援助
”
五位一体
”
的医疗救助新模式。
——
“
住有所居
”
。
近年来,岳阳财政积极支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支持城市廉租房建设。目前,全市市区廉租房分布到了城区
7
个办事处、
15
个社区,占地面积约
240
亩,房屋建筑面积
131453.11
�,
现有承租户
2527
户
,
总投资
6000
多万元
,
解决了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
“
住房难
”
问题。
一项项政策关注民生,一份份厚礼表达真情,公共财政的阳光已经传递到了
“
三农
”
、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等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领域!
(三)品牌财政篇
从
“
粗放型
”
到
“
精细化
”——
问渠哪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替市委市政府当好家,为全市人民理好财,是岳阳财政人义不容辞的使命。
近年来,为了从宏观视野上拓宽理财思路,岳阳财政人发创新的理念和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符合岳阳实情的生财、聚财、用财之路,在全市财政
系统开展了以
“
做有品位的人、干有品质的事、打造品牌财政
”
为内容的
“
三品工程
”
,系统提出了
“
就全局论财政
”
、
“
用法制治财政
”
、
“
以改革促财政
”
、
“
靠管理兴财政
”
的理财思路,明确了
“
打造真金白银的强势财政、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公平普惠的和谐财政、持续发展的活力财政、规范高效的法制财政
”
的发展目标,并先后开展了
“
财政改革年
”
、
“
财政管理年
”
、
“
财政质量效益年
”
、
“
财政攻坚克难年
”
活动,从文化层面提升了理财理念。
为了增强财政体制机制运行活力和提高财政资源配置使用效益,岳阳财政人着眼于理财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先后调整了城区财政管理体制,推进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施了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启动了部门预算改革,进行了公务消费卡改革试点,完善了
政府采购改革,
探索了支农资金整合管理新机制,推进了以
“
乡财县管乡用
”
、
“
村账乡代理
”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洞庭湖区农民负担综合改革、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了政府非税收入
“
收支两条线
”
管理,加强了财政投资评审、财政监督检查、会计管理等基础工作,新的理财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财政管理正朝着
“
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制度化、人性化
”
的目标迈进。比如
2007
年启动的部门预算改革,实行
“
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
,较好体现了财政预算公正性、普惠性、规范性、先进性、积极性的特点,进一步促进了阳光理财、精细管理。
2006
年开始启动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至
2008
年,
201
家市直全额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范围,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效益性。
2006
年至
2008
年,市财政局共完成财政投资评审项目
1304
个,送审投资
24.21
亿元,审定投资
19.68
亿元,审减投资
4.53
亿元,审减率为
18.71%
,为节约财政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财政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在
“
三品
”
财政文化理念的影响下,全市财政系统先后开展了
“
有错与无为问责
”
、
“
八荣八耻
”
教育、
“
两个忠诚
”
教育、
“
不换状态就换人
”
、
“
解放思想大讨论
”
、
“
反骄奢
”
、
“
创和谐机关、建幸福庭院
”
、
“
百人大调研
”
、篮球赛、文艺晚会等多种活动,加强了对财政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了财政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了财政机关的生机活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岳阳市财政系统共获得
“
全国会计知识大赛湖南赛区团体三等奖
”
和
“
特别组织奖
”
、
“
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
”
、
“
市委建设民本岳阳先进单位
”
、
“
市政府行政绩效考核先进单位
”
、
“
全市机关作风建设先进单位
”
、
“
市级文明单位
”
等市级以上的集体荣誉
100
余项,在社会各界赢得了良好的反响。
六十年沧桑巨变,成就辉煌;三十年改革风云,激情跨越;五年民本实践,和谐崛起。建国
60
年来岳阳财政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深烙上了民族复兴的时代印迹,浓墨重彩地绘就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看今朝,豪情满怀;展未来,信心百倍。科学发展的号角已经在巴陵大地吹响,
“
民本岳阳
”
执政和发展的理念正在忧乐情怀中得到深化,
“
三品
”
财政文化为岳阳财政事业的和谐崛起注入了不竭的动力。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扬科学发展的旗帜,凝神聚力,提升品位,锤炼品质,铸造品牌,为实现
“
富民强市新跨越
”
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