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建设

习近平名言析读十七则

来源:岳阳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13-09-03 浏览次数

  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这些讲话,是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治党治国方略。其中不乏经典名言,为世人传诵。笔者不揣浅陋,择17则析读如次,以求教于大家。
  
  一、理想信念是“钙”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析读】:
  
  这是习近平在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就理想信念问题所打的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
  
  鲁迅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而理想信念则是精神的内核和支撑。什么是理想信念?从哲学上理解,就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持有。对此做出的不同选择,体现出一个人生命的宽度和厚度。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或社会团体或个人航行的灯塔。做为政党、团体和个人,缺乏理想,就会迷失方向;缺乏信念,犹如丢失灵魂。缺乏“钙”质和营养,就会骨骼疏松而软弱。
  
  中国共产党,这个曾被教条主义者讥之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她唤醒国人,感染、号召和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舍命相随。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虽九死其犹未悔”;广大共产党员直面困难与挑战,矢志不渝,前仆后继。从江竹筠到董存瑞,从张思德到雷锋,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邓稼先到袁隆平……一串串闪光的形象镶嵌入鲜红的党旗,映照着共产党人的赤胆忠诚。是什么给人们以理想、希望和智慧?是什么给亿万人民在探索真理、追求进步、推进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如此巨大的正能量?这就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追求,因为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周恩来总理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今天,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里,要有效抵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和“精神滑坡”,自觉摒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下所出现的诸如“否定革命论”、“社会主义歧途论”、“党史诟病论”以及史学上表现出来的“侵略有功论”、“现代西化论”等异端邪说。做为共产党人,更应经常给自己补“钙”,坚守信念的高地,找到精神支点和动力源泉。
  
  补“钙”的途径多种多样:一是学习思考,多读马列原著,多读经典,补理论之缺,增灵气;二是实践磨炼,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接地气;三是自身修养,慎独正己,澄怀悟道,树正气。
  
  做为党员干部,不妨读一读(英)特里·伊格尔顿所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必将获益匪浅。笃信“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传承一份灿若朝阳的理想信念,挺起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二、道路理论制度“自信”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就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析读】: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引用清代郑板桥的一句古语,表达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七绝,诗人表面上是写竹,实质上是借竹以写人。
  
  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千疮百孔。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翻身解放“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九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一次又一次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在黑暗中摸索出一条通向未来的阳光大道。正如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用最生动的诗句概括和总结了其光辉历程: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国情,特点优势鲜明。历经沧桑和艰难曲折,胜利成果来之不易,旗帜不容改换,红旗不能褪色!
  
  溯史励斗志,自信壮前行。中国的发展现在到了一个关节点上。义无反顾,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展现出一片新的前景、新的天地。畏首畏尾,迟疑不决,坐失良机,带来的将会是千古遗憾。唯有坚定信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共同向往和追求,方可美梦成真。
  
  三、先禁其身而后人
  
  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
  
  【析读】: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带头改进作风。发人深省,不失敲响一记警钟。
  
  其中引用了东汉·荀悦《申鉴·政体》“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这句古语,翻译成现代文,即: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必然自己先按禁令要求自己,然后才去要求别人。
  
  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带头人,一言一行都是一种导向。“打铁还需自身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自身做不到勤廉、清正,是很难让其他人信服的。如果一项制度或规定出台后,领导干部自己都无法做到,其结果可想而知。正如明代政治家钱琦在《钱公良测语·规世》中所讲“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须自成”。这既是一种领导方法,又是一种为官之德。
  
  翻开一部中国廿四史,会发现其先例不胜枚举。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晚年针对自己在位五十四年中,穷兵黩武,弄得“海内虚耗,人口减半”,于是在公元前89年下了一道《轮台罪己诏》,反省自己的错误,调整了政策。位居九五之尊的封建帝王,尚且能检讨自己,向天下人悔过,实属难得。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马谡失街亭之后,曾上书朝廷,给后主刘禅写了一封书信,请求自贬三级,以示用人不当,自愿接受处罚,维护法纪之严明。曹操也曾因自己的坐骑受惊践踏了麦田,割发代首,取信于军,不仅教育士兵,而且震慑了那些以为“法不加于尊”的将校和亲信谋士。这是敢于担责、自省省人的一种体现。
  
  再看近代中国工农红军朱德总司令在井冈山根据地最困难时期,以身作则,与红军战士一起下山挑粮,同甘共苦,“朱德的扁担”传为佳话。李银桥在《卫士长读毛泽东》一书中讲述了当年毛主席送子上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毛岸英不幸牺牲,毛主席得知消息后老泪纵横说了句:“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其言义薄云天,感人肺腑。领袖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甩开膀子流身汗,做个好榜样。在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干部要肩负起净化党风政风的神圣使命,带头按照党中央关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从严约束自己,祛除“庸”、“懒”、“奢”、“散”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做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牟私利、清白做人的表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自然可以取信于民,赢得百姓的口碑。
  

1 2 3 4 5 6 下一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