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贺利娟 张向阳 通讯员 潘雄志
|
中国财经报 2011-06-11 08:59:59
|
到达平江县城,已是华灯初上。透过车窗,一幅幅画面在记者眼前流动:逶迤的汨罗江穿城而过,清澈的江水波光粼粼,江边广场上有翩翩起舞的,有追逐嬉戏的……好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平江县财政局局长余雄告诉记者,像这种闲适安逸、其乐融融的情景在平江随处可见。
平江坊间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养老不犯愁,生活有滋味。”作为一个集“老、山、边、贫、大”于一身的平江县,在短短几年中,就把吃饭财政变为了发展财政、民生财政,其诀窍何在?
穷财政与富思路
平江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
但记者却从资料中看到了这样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2010年平江县完成财政总收入4.46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3.9%,比2005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在采访中,余雄用“增长快,质量优”六个字对平江这几年的财政形势进行了概括。
是什么让平江发生如此巨变?
思路决定出路。平江县财政局党组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穷财政”必须要有“富思路”,发展经济才是惟一的出路。而落后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必须首先突破。
通过预算安排、盘活资产、发动捐资等方式,这几年,平江财政千方百计累计筹集交通基础建设资金20多亿元,一批公路、国道、省道改造竣工通车,27个乡镇通乡公路全部硬化,总投资54亿元的通平高速全线开工,长沙至平江城际轻轨也列入省里规划……
一场接一场的基础建设攻坚战,把平江从北到南、从西到东贯穿起来,平江有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更多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
“经济是根,财政是叶,根深叶更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在余雄看来,力度也是空前的。据他介绍,2010年,平江财政从预算内收入直接安排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超过1.5亿元,加上政府性基金收入和争取的项目资金超过3亿元。
工业兴,财源旺。为了把平江工业园区营造成财源建设的“主战场”和财税贡献的“聚宝盆”,平江财政先后筹集资金3亿余元,完善了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目前,平江工业园区已被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2010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工业园区”和“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工业园区”,累计入园企业达60多家,年创税近1亿元,平江财源的“洼地效应”正在形成。
通过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平江县已形成机械制造、矿产建材、食品加工、旅游生态四大主导产业,正在努力打造机电轻工和食品两个百亿产业集群。
发展有了平台,对外有了窗口,平江县域经济发展渐入佳境。今年一季度平江县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共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4.8亿元,同比增长58%,完成财政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26.1%,两项增幅均居岳阳市前列。
小财政与大民生
2010年,平江县在18.9亿元的一般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高达13.99亿元。“十一五”期间,该县民生财政投入达44亿元之多,有效解决了一系列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尽管财政很困难,但涉及民生支出必须优先保障。只要能让百姓早得实惠、多得实惠,我们宁愿自我加压。这就是我们小财政的大民生法则。”余雄说。
2006年1月,平江县在湖南省率先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当时国家还没有相应的财政补助。我们提出每人每年补助50元,按当年参保3万人计算,财政当年就拿出了150万元,加上启动工作经费一共200多万元。”平江县财政局社保股股长李凌志告诉记者,目前平江不但实现了“三医保”制度上的全覆盖,而且基本实现了应参保人员的全覆盖。截至2010年底,居民参保人数达到17万多人,参保率达99%。新农合参保人数已达84万多人,参合率达99%。两项保险加起来财政每年投入1500万元,城乡居民因此享受医疗待遇达1.2亿元。
2008年,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平江开始了城乡医疗救助试点工作。通过积极探索,他们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信息系统“三合一”,实现无缝对接。救助对象“一站式”结算、农村五保老人住院“零支付”试点工作经验在全省、全国得到推介。
平江县瓮江镇仁胜村五保老人凌雪才是平江农村五保老人住院“零支付”的受益者之一,说起自己的住院经历激动不已:“我患肺病住院一个多星期,自己没掏一分钱就治好了病,真是太感谢政府了。”在平江,像凌雪才一样可享受住院全免的五保老人有8487名。
从今年开始,平江在制度设计上又统一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费标准,都是30元,有了这一环套一环的配套政策和财政资金投入,怪不得平江百姓都说“看病不太贵”。
平江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国第一批试点县。“这是平江通过多方努力争取来的,说实话,对财政来说,是给自己添麻烦,每年要配套200多万元,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但对平江百姓又是一件得实惠的好事。”余雄说,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再难也要想办法。
2009年11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平江启动。李凌志说,仅2009年财政就新增支出551.3万元,对基金缴费补贴和困难群体的代缴进行了足额安排,同时安排了30万元启动经费和120万元网络建设经费。
由于财政投入的到位,试点工作顺利推进。2010年全县参保人数就达34.6万人,其中13.2万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开始受益。
平江县南江镇阜西村72岁的老农黄育湘在接到第一笔55元的养老金后,欣然提笔赋诗一首:“养儿防老靠不住,社会养老展双眉,树枝盘古开天地,老汉还是头一回。”龙门镇小江村65岁的村民张活国也感慨地说:“如今的政策比养一个儿子还好。”
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城镇居民养老又被提上日程。2010年,平江开展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2700多名居民纳入其中,参保居民赞不绝口。今年这项惠民工程全面推开,意味着全县17万名城镇居民将不再为养老发愁。
诸如此类的民生事例还可以举出许多,如解决了5.6万人的饮水困难和26万人的照明问题;帮助近10万贫困人口脱贫、5.2万名城乡低收入对象解决了生活困难;通过培训,形成了装卸和运输两个劳务输出品牌,每年从银行汇回平江的资金高达300多亿元……一件件实事诠释了平江财政的民生情怀。
紧财政与巧过法
平江财政在保吃饭、保运转的前提下,办了那么多发展大事、民生大事,靠的是会过日子。
平江县财政局行政政法股股长苏业汉介绍,平江通过“控人、控车、控游、控餐、控文、控会”等节支措施,连续3年保持了非生产性开支零增长。在降低行政成本中,他们严格执行公用经费支出在上年基础上压减5%,对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征收政府调节基金,厉行节约从账面反映,2009年比2008年节减一般性公务支出1200万元,2010年比2009年节减700多万元。
“只有改革创新,才可以把紧日子过成好日子。”余雄告诉记者,近些年,平江就是抱着这种信念,先后推进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乡财县管、村财乡代理、投资评审、公务用车定点加油、公务卡消费等10多项财政管理改革,闯出了一条条新路。
2006年,一场涉及预算执行管理格局调整、财政财务自我革命的“大手术”在平江展开。据国库集中支付局副局长李双凤介绍,改革前,县财政国库账上甚至出现过仅剩下400多元的尴尬局面,而分散在各预算单位的资金常常趴在账上大半年不动。
他们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先入轨、后规范”的思路,首先在31家单位试点,然后分5批次将201个单位逐步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历时3年半的改革,实现了改革范围应改尽改、资金账户应销尽销,共清理单位银行账户406个,撤销实有资金账户205个,并将20多个财政专户资金账号移交国库管理,至此,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正式形成。
在改革中,他们还制定了《财政专户资金管理办法》等10个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印鉴管理、票据管理、对账、内部稽核和纠错等10多项内控制度,实行资金“一个漏斗”进出、支出“一把尺子”监督、风险“一道铁壁”防范。
李双凤颇感欣慰地说,2006年至2010年,他们累计通过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资金61.7亿元,直接支付率达90%以上,做到了“数字零差错,资金零风险”。清算账户月均余额保持在1亿元左右,彻底缓解了财政资金调度的压力。
“目前,平江财政管理与监督的‘触角’已延伸到全县与财政有业务关联的各个单位、各个角落。”让余雄颇有成就感的是,对提高平江财政支出绩效起到关键作用的“五柄利剑”——厉行节约、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监督检查、投资评审,已成为节支控支的组合拳,2010年全年节约各种财政性资金近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