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建设

红土地上的追梦人——记平江县扶贫办主任叶剑芝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7-09-23 浏览次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历代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已任的信念与宣言;忧乐精神,当代共产党人必备的情怀与担当!

  得天独厚的岳阳人十分珍惜范仲淹馈赠的精神财富,涌现了千千万万心忧天下、情系苍生的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平江县扶贫办公室主任叶剑芝,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平江县是革命老区县,湘赣边秋收起义发源地,发生过震惊世界的平江起义、三月扑城、嘉义惨案等重大历史事件。20多万优秀的平江儿女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然而,这里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为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历届平江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做了艰苦卓绝的工作,成绩斐然,但是任务仍然艰巨。县扶贫办作为主要职能部门,要带领群众摆脱贫困,队伍建设显得尤为关键,需要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的同志为全县扶贫工作尽心出力。

  2000年6月,一纸调令,时任县畜牧局畜牧站站长的叶剑芝,被任命为平江县扶贫办副主任。十年后,组织上为他去掉了“副”字。

  从此,他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开始了任重道远扶贫梦的追寻!

  心中有梦,步履铿锵!他把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融进一件件具体的扶贫工作;他心里始终装着困难群众,把信仰人民、服务人民作为他的天职;他忧群众之忧,乐群众之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为群众化危解难,淡泊名利,宁愿苦了自己也不苦别人。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和政府交给他的神圣使命,为忧乐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从他的身上折射出党性和人性的光辉。

  群众的小事都是大事

  平江县总面积4125平方公里,总人口112万,到2010年尚有26万多人没有脱贫,有27000多户D级危房、无房户。他看到困难群众一双双期盼的眼光时,常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叶剑芝一直在思考如何尽快让群众吃得上饭、住得上房、上得起学,过上好日子,为此,他殚精竭虑,并乐此不疲。

  叶剑芝为什么对困难群众有着如此特殊的感情,这与他生长的地域和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有关。

  叶剑芝1965年出生在平江县伍市镇武连村叶石冲组。他父亲是个兽医,母亲患肺结核病无钱医治,常吐血不止。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八口之家的生计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维持。叶剑芝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只完成了高中学业就当了代课教师。他目睹了农村不少群众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窘迫生活现状,后来,他了解到平江还有更多更穷的地方。青少年时代,他读了不少焦裕禄、雷锋和平江革命先烈的书籍,深受教育。

  他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尽力帮助别人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

  平江县扶贫办主任这个岗位,是直接为困难群众办事的,为实现他的人生抱负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叶剑芝如愿以偿。

  叶剑芝有个习惯,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基层,足迹遍布全县773个村,和乡镇村干部下基层,与父老乡亲拉家常,了解群众的疾苦和诉求。下乡时总是带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贫困户的情况。

  咏生乡唐落梅的血糖不稳定,汤塅村宋大爷的关节炎比较严重……群众的三病两痛,都成了叶主任的牵挂。在下乡的时候,他包里备着自己出钱为患病乡亲买的药品,遇上急病患者,他把人背上车就往医院送。

  又比如,哪个乡镇怎么走才可以抄近路,有多少贫困对象,村里的贫困情况怎样等等,他都非常了解,甚至比一些乡镇干部还清楚。有一次。他陪一位岳阳市的领导到乡镇调研,途中这位领导问了很多平江扶贫的情况,他都对答如流,就像头脑里装了一个存储的U盘。

  2002年12月,叶剑芝到虹桥镇大山村了解情况。因村级道路没修通,他绕道南江镇幕阜林场。那天,大雪封山,路上结了厚厚一层冰,爬上海拔1500多米的幕阜山时,他多次摔倒,到达大山村时,全身沾满了冰渣和泥水。该村支部书记李初开深受感动,扶着他稍事休息后,叶剑芝又和村干部下到村民小组查看,走访了10多户村民,直到下午三点,连滚带爬回到县城。村民们凝望着叶主任远去的背影,情不自禁地说:“有叶主任这样的扶贫领导,是我们的福气。”

  2003年农历12月10日,山区的严冬,呼啸的北风卷着雪花,畅通无阻地涌进南桥乡金梗村山腰上一栋摇摇欲坠的土坯房,这是该村冯雨平的家。叶剑芝走进家门时,只见床上铺着一床破被子,下面垫的是稻草,冷风从残破的窗纸吹进来,冻得人直打哆嗦。

  “老人家,这么冷怎么受得了啊?”叶剑芝握着冯雨平老母亲的手亲切地问。老人回答:“冷是冷,我们过惯了。”听到这话,叶剑芝好像被人打了一巴掌,深感自责和愧疚,将慰问金递到老人的手里后,心情沉重地出了门。当天,他亲自到商店购买棉絮被套被单,安排人连夜送到老人手里。

  第二天,他将掌握的全县贫困群众无法过冬的情况迅速向平江县委、县政府和国家财政部驻平江工作组作了汇报,得到了高度重视。国家财政部立即动员所有干部捐了10万元,以最快的速度汇到平江。他连忙安排企业加班加点赶做棉絮。为节省成本,他带人坐货车去株洲的生产厂家买了1000床被套床单,并赶在大年前,将过冬物资送到贫困群众的家里。

  叶剑芝有空就在简陋的办公室里走来走去,凝望着墙上挂着的两幅图:一幅是平江县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贫困村分布图,一张是平江县贫困村联系名册。两幅图就是脱贫攻坚的“作战图”和“联络图”,他按图索骥,掌握着全县贫困情况动态,不断调整工作部署,将心中的设想随时记下。他办公室的书柜里,装的全是《易地扶贫》、《建设扶贫》、《连片项目》、《高山有机茶》、《雨露计划》等扶贫攻坚项目文件和资料,这些资料与其说是装在柜子里,还不如说是装在他的心里。

  敢向“蜀道”架云梯

  危房户、无房户的住房问题一直萦绕在叶剑芝的心头,老百姓梦寐以求的“住房梦”一直连着他的扶贫梦。

  2013年的10月,他在南桥乡富强村调研,村支书吴初开将他带到特困户宋兴隆家。叶剑芝发现宋兴隆的家根本谈不上是“家”,几间盖着杉皮的破旧土屋,倚着门前一棵松树,悬棺一般斜靠在绝壁之上。走进这“挂壁”之家,叶剑芝顿时感到颤栗!房顶盖的杉皮已腐朽,刚下过的雨还顺着“四十八天井”往下掉,土墙到处是裂痕,有的达到20公分,整个房子仿佛只要跺跺脚就会顷刻倒塌。宋兴隆体弱多病,刚过半百就显苍老。妻子患有尿毒症,大女儿在外乡打工谋生,两个小女儿每天要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南桥上学。小女儿告诉叶伯伯:“每逢夜里刮风下雨,爸爸都要将她们叫醒,去邻居屋檐下躲雨,我们好害怕。”宋兴隆说:“我做梦都想有个不让伢崽担惊受怕的家。”叶剑芝当即表态:“政府一定会关心你,帮你重建新房。”

  不久,为老百姓整体建房的工作提上平江县扶贫办的重要议事日程。

  要圆贫困户的“住房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亚于在“蜀道”架云梯。当时,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这件事太难,建议先放一放。

  “干什么事都有难处,办法总比困难多,老百姓住房的事是头等大事,不能等,也等不起。”叶剑芝坚定地说。

  2013年,叶剑芝向省扶评办副主任贺丽君提出建议,要把贫困农户危房改造作为扶贫攻坚的硬仗来打,贺副主任当即要求他迅速拿出方案,在平江启动危房改造试点工作。

  当时,全国对贫困无房、危房户的建房还没有针对性的规定,只有民政部门对所有危房户、无房户的建房补助规定,标准是2000-5000元,而且是先建房后补钱,很多贫困户仅凭这点补助根本无力建房。作这个规定已经很长时间了,不符合实际。叶剑芝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下决心另起炉灶,找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于是,他带领县扶贫办的干部夜以继日,翻山越岭,下村组,访农户,开座谈会,请“诸葛亮”献计献策,费了几个月功夫,他们终于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单位。辛苦是辛苦,但他和他的同事们收获颇丰,无房、危房户的数据装了几袋子,整地搬迁建房的方案也有了基本雏形。

  在审查建房方案时,细心的叶剑芝发现,如果还是按当时国家建设部规定的每户只能建一层60平米的房子做方案的话,老百姓的家什和劳动工具就没地方搁,这无疑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经过反复研究,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将房子加高80公分,设计为一层半,既方便了群众,又没有违反规定。县里同意他的方案,并表扬他对群众的事很上心。

  通过总结摸索,形成了 “三定一帮”的贫困农户危房改造方案。

  “平江模式”很快得到湖南省扶贫办的高度赞扬,并在全省推广。依托平江的试点经验,2014年,湖南省启动了“百村示范、千村联动、万户‘安居’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工程”。

  “平江模式”也为全国做好新时期精准扶贫提供了经验借鉴,全国扶贫工作培训会选在平江召开。

  2014年12月,在热烈的鞭炮声中,宋兴隆等81户搬进了新家,永远告别了担惊受怕的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目前为止,平江县改造贫困户危房7000多户,易地搬迁建房5000多户,共解决无房、危房户11000多户,30000多人搬进了新家。

  “平江模式”圆了全国多少贫困户的住房梦。叶剑芝感到由衷高兴,眉宇间绽放的都是笑容。

  “金点子”敲开小康门

  贫困群众住上了新房子,叶剑芝感到由衷的高兴。但他没有沉浸在老百姓迁居的喜悦中。他想的更多的是,扶贫攻坚不能停留在解决老百姓住房的层面上,有了新房的贫困户还要帮他们找到新的赚钱门路才行。否则他们哪来饭吃,哪来衣穿,哪来钱用?

  怎样帮助困难致富奔小康,叶剑芝并没有现成的办法。他打开电脑找信息,翻开书本找答案,打电话找领导支持,跑科研单位求教,深更半夜,还在挑灯夜战,不断地想,不断地写,睡到床上想起来又爬起,把想的写下来,生怕第二天记不起来。通过多方了解,他发现,大中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用工需求越来越大,这条信息一下子拨亮了他心中的明灯:平江县是人口大县,剩余劳力很多,虽然这是一个劣势,但也可以转化为优势。他决定从劳务输出入手,开启贫困群众奔小康之门。

  他产生这个想法后,立即向县委、县政府作了汇报,县委、县政府经过研究,决定在全县开展劳务输出,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于是,他发动干部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联系,得到的信息是他们都要招人,但只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人。

  市场的需要就是扶贫工作的目标。他联合人社部门等单位,先后开展了“扶贫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短期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订单培训。经过短平快培训后,一批批贫困家庭的劳动力被送到上海浦东造船厂、广州远洋公司等地跟班学习。

  但是,任何新鲜事物都会招致一些人的不理解,当时有人对此颇有微词,说山里人干不了航海业,搞这个名堂是作秀。叶剑芝说,“我们平江的苏振华就当过海军司令!大山和大海是亲戚,我们为造船厂和远洋公司培训技能型人才,就是念的新时期的《山海经》,不闯不试怎么闯出一条新路来?”

  就这样,全县21万贫困人员经过培训后走出大山,走向沿海,既支持了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每年还赚回30多亿现金。不少脱贫致富的在外游子又怀着感恩之心反哺家乡参与扶贫。据统计,他们共捐建学校135所,捐修公路2400公里,捐建水利设施368处,救助失学儿童3650名,捐助1068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通过大量的劳务输出,平江县积累了丰富的乡友资源,2017年,平江县委、县政府启动了“大爱平江”社会扶贫行动,到目前为止,社会力量筹资7000多万元,政府支持3000万元,成立了各类协会、爱心基金会、农产品销售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畅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已经成为平江脱贫攻坚的重要方面军,破解了政府扶贫唱“独角戏”、社会助困“碎片化”的困局。

  “爬也要爬到灾区去”

  今年6月30日,是一个黑色的星期三。

  这天,一场特大暴雨像恶魔一样扑向到处都是崇山峻岭的平江山区,铺天盖地无情地倾泄了一天一晚。这次降水量达330多毫米,是平江县自1956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暴雨灾害,24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受灾,11个贫困村断电、断路,连通信信号也被中断,成了“孤岛”。平江县委、县政府启动I级响应,把抗洪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工作。那天,叶剑芝在岳阳参加全市扶贫工作会,他得知消息,心一下子缩紧了,这不是给困难群众雪上加霜吗?往往下大雨,倒房最多、死人最多的是贫困户,因为贫困户的房子大都是土坯房、危房,不堪一击。他来不及多想,立即给县扶贫办和驻平江的所有扶贫队负责人打电话:“从现在开始,扶贫办干部职工全部取消休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参与抗洪救灾工作,每个人立即赶赴所在的扶贫村,要千方百计保护困难群众的生命!尽快帮助他们撤离到安全的地方,要尽一切努力保护他们的家园,不得有任何迟延,路不好走也要想办法,就是爬也要爬到灾区去。”打完电话,因回平江的交通已经中断,他冒着倾盆大雨绕道湖北赶回平江。

  叶剑芝赶到平江后,带领扶贫办的同志一道扎进密匝匝的倾盆大雨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赶到了他牵肠挂肚、受灾最严重的童市镇大糙村。他交代随行的扶贫队员和村干部分头行动,要仔细做好群众转移工作,一个都不能少。他拄着木棍,边走边查,将5名被大雨困在家中的群众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累了,找几捆干柴垫上稍事休息,饿了就用方便面充饥。大糙村的工作告一段落后,他又赶到大洲乡太平村工作到晚上九点,然后赶回县扶贫办,召集扶贫办全体干部开会,部署灾后生产自救工作。

  叶剑芝庆幸的是,贫困户在大灾中没有死一个人。但他仍然感到忧虑,有286户困难群众的房子被大雨冲垮,2317人因灾致贫、返贫。尽管他很累,但不能停下,他要组织摸清灾情建档立卡,要部署115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组织群众生产自救,要拿出重建家园的方案,要向省市扶贫办汇报……

  平江县扶贫办原副主任、已退居二线的周洪说:“叶主任这样劳神费力,就是铁人也要磨熔,我们实在是佩服。”

  叶剑芝大灾时是这样,平时也像一个不断旋转的陀螺,在他的日历上根本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

  伟大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当年大庆有铁人王进喜,如今平江有叶剑芝。这么评价他,一点都不过分。他多次被市、县记功,评为全国扶贫系统先进个人、全省2016年最美扶贫人物。

  “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共产党员”

  叶剑芝到扶贫办工作后,为了筹集扶贫资金,一直四处奔波,多方求援,不知跑了多少路,磨破了多少双鞋。他和同事们一道进省城、上北京、去深圳,嘴巴磨破皮,脚板磨起泡,有时顾不上吃饭,有时被人拒之门外,有时热脸皮挨冷脸皮,有时甚至人上托人、保上托保。有一次他为找北京一位负责同志,“程门立雪”,在他家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这位领导回来后,看到这位平江来的“冰客”感动不已,连忙表态一定支持老百姓改建危房。

  还有一次,他找长沙的一位朋友帮助解决几个扶贫项目,朋友表示爱莫能助,但经不住叶剑芝的软磨硬缠,只好把自己的关系也用上了,两位“财神菩萨”被他心系百姓的精神感动,批给平江一个扶贫项目。

  17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一道筹集扶贫资金10亿多元。

  2013年,叶剑芝打听到德国援华项目中有一笔资金用于扶贫开发的消息,他便通过各种渠道全力争取。德国人的钱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争取来的,他们对每一个援华项目都要进行前期调查,了解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掌握项目区实际贫困程度,对修路、修塘坝、修学校都要现场察看,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论证,还要将德文和英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发给老百姓,与贫困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贫困群众对项目建设的要求和建议,实行民主决策。仅资料就堆了半间办公室。为了使项目落户平江,叶剑芝和扶贫办的同志费尽了周折和艰辛,历时3年,终于将德国相关人员邀请到平江实地考察。那是2016年7月中旬的一天,38度的高温烘烤着大地,酷暑难耐。他陪同2名德方考察人员(威廉和史密斯)和1名中方翻译,冒着炎炎烈日赶到三墩乡仁里村考察,车只能到山底下,还有三个多小时的山路需要步行。他们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劲,流很多的汗。叶剑芝看到两位德方人员背着40多斤重的电脑包、工具包,年纪都偏大,刚开始走就气喘吁吁,走不动了。叶剑芝连忙将他俩的包背在自己的身上,刚开始还好,走到半山腰就感觉像背着一座山一样沉重。身上的汗水湿透了衣服,他脱掉衣服坚持攀爬,等他们到达山顶村上时,因过度劳累和太阳的暴晒,叶剑芝突然中暑晕倒.当地百姓闻讯赶来,用蒲扇、冷水把他救活过来。德方的考察人员被深深打动,伸出大拇指对村民们说:“今天我认识了什么是共产党员。”感动之余,德方将这个原本没有打算扶持平江的3580万元的援助项目落户平江。这个项目可解决3个乡镇、24个深度贫困村的水和交通的大问题。

  如今,看到项目圆满竣工,发挥了巨大的效益,叶剑芝和他的同事们如释重负,他们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得到改善而倍感欣慰。

  不要对扶贫款打歪主意

  一个掌管贫困大县扶贫资金的扶贫办主任,位置不高,权力却不小,要想捞钱并非难事。但叶剑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个把名利看得很淡的人。他在大家与小家、权与法、进与退、名与利的问题上,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身边的人,从来不搞变通,不踩红线。

  叶剑芝当了扶贫办主任后,亲戚朋友争先恐后找他批钱。叶剑芝好言相劝,告诉他们,扶贫款是国家给贫困老百姓的救命钱,一分都不能动,动了是要坐牢的。亲戚生气地对他说:“真是六亲不认,像个铁公鸡,又不是要你自己出钱。”叶剑芝得罪了亲戚,但却换来了社会上对他的赞扬。

  叶剑芝对同事也很讲原则,他非常理解干部职工的工作很辛苦,为平江县的扶贫工作作了很多贡献。他对同事们非常感激,充满感情。谁家有什么喜事,他都前往祝贺;谁有什么困难,他也尽力帮助解决。但在扶贫资金上,他却是铁板一块。他要求,凡是扶贫办的人都不要打扶贫款的歪主意。家乡有困难,可以通过正当途径申请报批,否则一律免谈。这么多年来,县扶贫办几十号人他没有帮忙递过报告。

  叶剑芝一年经手报到县政府的扶贫项目和资金数字不小,但每一个项目和每一笔资金在安排前,他都要带领分管的副主任和相关人员实地察看,现场讨论,拿不准的,请专家评估。他说,“出口”关不把住,扶贫款就可能挪作他用。项目实施后,他认真检查核实,请审计部门严格审计,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扶贫帮困的刀刃上。

  “这些年,叶主任帮我们村做了很多扶贫帮困的好事,过年时我们备了几斤腊肉、两条羊腿想感谢他。叶主任知道后连忙打电话告诉我们,‘扶贫是我分内的事,这些东西我不要!如果是用扶贫资金买东西送给我,你们怎么做账,怎么向群众交代?扶贫款我是要来核实的。’我们只得把东西又拿回了家。”原南桥乡永联村的支部书记说话时,声音有点哽咽。

  “叶主任这个人要求自己太严格了,我们有事他都来了,但我们送点人情他都不收。”虹桥乡大青石村支书记李初开感叹道。“2014年过年时,我受村民委托拿了400元红包去看叶主任,被叶主任骂了一顿,他说,‘你又不是不晓得我定的规矩,下次再提东西来就不要进我家的门。’”

  富强村贫困户宋兴隆家庭十分困难,叶剑芝五次上门了解情况和慰问,每次都要走2公里山路,后来支持他建了新房,宋兴隆几次想感谢他,叶剑芝动情地说,你的心意我领了,但不能收你的东西,收了我的良心会过不去的。

  还有很多贫困群众给他送鸡、送蛋、送红包,叶剑芝都婉言谢绝,并热情挽留他们吃饭,还给他们留下电话,让他们有事随时找他。

  伍市镇跃进村的贫困户余存根是他一个的联系对象,母亲已经70多岁了,妻子患精神疾病多年,每年治疗费用需要上万元,儿子读小学二年级寄住在别人家,家庭仅靠余存根打短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叶剑芝每月都要带着各种日用品去看望,还经常与民政部门对接,每年解决他儿子的学费2000元。他自己省吃俭用,每年都要资助两三千元。

  17年来,叶剑芝一直在县扶贫办副主任、主任的岗位上洁身自好,任劳任怨,从未向组织提出过要换岗位、要提拔的要求。平江县委组织部考虑到他的工作非常辛苦,几次征求意见将他调整到工作轻松些的单位,叶剑芝回答,我现在的岗位累是累一点,但能够为困难群众办实事,我愿意在这个岗位一直干下去。他对荣誉也看得很淡,每次评先进他总是推让。他说,我是一个普通党员做了普通事,先进典型多的是,要多宣传他们。

  他的同事和朋友都为他抱不平。他坦然一笑:“能干好这个扶贫办主任是党组织的信任,我已经知足了,其他的事我没有时间想,也懒得去想。”

  叶剑芝的光明磊落、公而忘私与那些既贪名又贪利的共产党的背叛者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对比。

  顾了大家难顾小家

  平江的扶贫工作千头万绪,每件事几乎都离不开叶剑芝。老百姓的大事小事都愿意找到他,县扶贫办的工作上级有任务、有要求、有考核,都需要他带头去做、去决定,无论什么事都都必须认真对待,所以顾了大家难顾小家的事时有发生。

  叶剑芝的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还患有多种疾病病痛,经常住院,叶剑芝没时间照顾,都是妻子姚细玲服侍,他只能在晚上有空时才去探望母亲。

  2015年3月8日,妻子在平江县人民医院上班时突然晕倒在四楼的楼梯间,医院诊断为突发性冠心病,冠状动脉99%堵塞,因病情危急,要立即送湘雅医院抢救。当时,叶剑芝正在长寿镇危房改造项目开现场办公会,他接到电话后既痛心又焦虑。这些年,他一直忙于扶贫工作,家里由妻子一人操持。现在,相濡以沫的妻子生命垂危,他多么想亲自送她到长沙治疗!但是,他分身无术,同事们和村民们还在等他对整体迁移建房的事拿意见。叶剑芝只好给亲友打电话,委托他们将妻子护送到湘雅医院。直到会议结束,他才急匆匆赶到妻子的身边,看着昏迷的妻子,他再也忍不住泪如雨下。

  事后,有亲友抱怨叶剑芝太不关心亲人:“他的心只怕是铁打的!”“其实我哩老叶最关心亲人,困难群众都是他的亲人!”姚细玲如此作答,她理解丈夫,也非常支持丈夫的工作,从来没有抱怨过他。

  2016年3月,叶剑芝大学毕业入伍的儿子在一次野外拉练时,因意外受伤导致脚部粉碎性骨折,医院通知家属前往一起研究治疗方案。叶剑芝这时正在离县城很远的贫困村部署安全饮水项目,难以抽身,他只好打电话给妻子说明情况,要她先到医院去。儿子因手术的时间拖得太长,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留下了后遗症。医生的结论很可怕,他的儿子有可能导致永久性伤残。叶剑芝又一次因没能陪在儿子的身边而深感自责不已,并留下了终生遗憾。

  东奔西忙,转眼步入了天命之年,叶剑芝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扶贫工作上,对母亲、妻子、儿子照顾很少。幸亏他有个温馨的小家,有一个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妻子,他在劳累之余有一个能够放松的港湾,享受全家人对他的爱,这是叶剑芝对党的扶贫事业充满激情的力量源泉之一。前面的追梦路漫长而艰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要落到实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还会坚定地走下去,要继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光和热。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